close

 女王頭太熱門許多觀光客圍繞等著拍照,所以這次沒拍,拍拍別的奇岩也不錯。


蕈狀岩 

 

 

「蕈」是菇的意思,顧名思義,這些岩石形似菇類,遠看又極像人頭,

著名的「女王頭」就是其中之ㄧ,海蝕平台是蕈狀岩家族成長的舞台,

可看到100多個蕈狀岩在此活動,須歷經五個階段:

1. 誕生→海水逐漸侵蝕較軟的砂岩,於是堅硬的結核便突出地面,露出蕈狀岩頭部的ㄧ點點頭皮

2. 無頸期→海水繼續沖刷、侵蝕四周的砂岩。這時蕈狀岩的頭部已幾乎全部露出,嵌在沙岩上,頸子幾乎還沒成形。

3. 粗頸期→地殼逐漸抬升,海水沿著頭部下方的砂岩侵蝕,於是出現和頭部等粗的頸子。

4. 細頸期→地殼繼續上升,將蕈狀岩抬離水面。此時,海水對蕈狀岩的直接侵蝕力減弱了,由空氣中的濕鹽分,開始進行風化作用,於是頸子越來越細長,同時頸部也被磨小了。

5. 斷頭→在濕鹽分夜以繼日的侵蝕下,蕈狀岩的頸子越來越細。一旦頸子承受不了頭部的龐大重量,就會斷裂,結束蕈狀岩的ㄧ生。此外,颱風、地震和遊客隨意觸摸等都可能加速頸子的斷裂。


在野柳岬有許多節理與岬角延伸方向垂直,節理面易受波浪侵蝕而擴大成海蝕溝。
在風景區範圍中有許多小橋是為了跨越這些海蝕溝所設置的。

燭台石
 
屬國寶級景觀,可見是極其稀有,位在大單面山步道口附近,
曾有人形容這些燭台是仙女遊歷野柳岬所遺留下來的,為此地增添了不少神話。
燭台石的形成須有特殊的岩層、結核構造,及臨海的地理位置,
終年接受海浪的衝擊等,形成燭台石有三個階段:
 
1. 露出燭火→燭火其實就是岩層中的一顆球形結核,顆粒並不大。由於結核比周圍的砂岩堅硬,較能抵抗海水的侵蝕,因此,當海水刮走砂岩時,球形結核便微突出地面。
 
2. 挖出溝槽→海浪打在結核上,很自然的會繞著結核四周流動,於是便逐漸侵蝕掉結核周圍的砂岩,向下挖出一圈溝槽,圓球狀的結核幾乎整個呈現。
 
3. 切割出燭臺→由於結核外圍有ㄧ帶環圈,十分堅硬,因此,海水便依著這個環圈的形狀像下切割、侵蝕,漸漸雕出圓錐狀的外形。這便是「燭台」。時間一久,燭台被海水越雕越修長,完成了一座唯妙唯肖的燭台石。

 

薑石
形成薑石的岩層中含有不規則結核,結核四周的質地比較軟,經過侵蝕之後凹下,
使較硬的結核就像浮出地表般,再經風與海浪的不斷侵蝕下,形成飽經風霜的粗糙外表,而薑石表面縱橫交錯的紋路,則是當結核還深埋在地層中時,因地殼擠壓造成的破裂面。這些類似老薑根節的紋路,在地質學上稱為「節理」。因粗糙的外表,再加上灰中帶黃的色澤,酷似做菜用的老薑,所以稱做薑石。

 


通往大單面山的階梯上可往左邊海面俯看,那裡有豆腐岩的形成需要有兩組相互交錯的節理、

低角度的傾斜和海水的侵蝕作用下才能產生,像被切割的一塊塊豆腐,所以稱做豆腐岩。

走在野柳最完整的「豆腐岩」,整齊的平鋪在海崖崖角。

文字資料來源:

http://www.ylgeopark.org.tw/default.aspx    野柳地質公園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